挫败感、玻璃心、不敢试、易放弃…4种孩子常见“挫折”问题这样解决,提高抗挫力

作者:天宝乐发布时间:2022-06-29浏览量:
妈妈觉得在具体的情境下,比如孩子一不顺心就哭闹、玻璃心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今天主要是回答几个大家日常中比较关心的话题,并给出一些实操方法。



关于挫败感

孩子事情一做不好就很挫败,甚至爱发脾气怎么办?

有妈妈跟我请教,5岁的女儿乖巧懂事,样样都好,喜欢弹钢琴,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每天到点自动坐到钢琴前,不用人催,但有一点让她头疼,就是练琴练不好的时候,容易自己先崩溃,还爱发脾气,安慰她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再练几遍就行了,但孩子不是独自生闷气,就是狠狠地敲打琴键撒气,真不知道怎么办?

为什么安慰没有用呢?孩子自己在意的事情,你越跟他说,这个没什么啊,不用哭,孩子越会因为妈妈不理解她的心情而更加沮丧,因为孩子就是想弹好啊,想在你面前好好表现啊,结果你跟她说没有关系,就跟你说我不在乎你弹得好不好一样,这样孩子能不崩溃吗?

那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才好呢?

分享一个方法:指出孩子崩溃的事实+分享自己类似经历+引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挺适用于孩子想要做好一件事时感到挫败的情况。

01.澄清孩子崩溃的事实

首先当我们感觉到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把孩子崩溃的事实说出来:你想弹好的,但还是不够熟练是吗?你想要给妈妈听你弹好的曲子对不对?澄清事实是给孩子的一种正面反馈,让孩子知道,哦妈妈理解我,她有观察我在认真的弹琴。

02.分享自己的经历,巧用同理心

接着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比起妈妈,你做得真是太好了,小的时候妈妈学画画,也画不好,一生气就把画纸全撕了,还找各种借口不练习,所以老是挨揍呢,不过后来发现画得好了自己也会开心,就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在上面,也能画得很好了。

说出自己的故事,是让孩子知道,这样的事情,不是只有他才会碰到,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同样的困难,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些解决的提示,这样比直接干讲大道理让孩子别放弃,会更有人情味。

0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最后引导孩子学会去解决问题,我们清楚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说,哭有什么用?因为孩子这个阶段,还没有建构起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指责会显得很没有道理。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事情作为教机,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刚才是在哪个地方弹不好的,我们再来弹一遍?好像好一些了,是不是刚才手紧张了?手放松一下,再来一次?感觉越来越好了,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了,好棒!



当孩子自己想做好一件事情又做不好时,他们产生的挫败感远远大于别人要求他做却做不好,因为他们会更想要完美,但发现事不遂人愿时,就会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很差劲,容易自责,跟自己生气。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而是一份对他的努力的肯定,以及有人告诉他们,不完美是正常的,我接纳你的不完美,你也要接纳犯错误的自己。

关于玻璃心

孩子经不起批评指责或教育,一说就哭,很玻璃心怎么办?

很多人都说是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是因为经受的挫折太少了,心理才这么脆弱,所以要多制造一些挫折。但我不那么认为,每一代孩子都有每一代的难题,孩子玻璃心,不是经受的挫折少,而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的挫折当成挫折,孩子得不到认同,所以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举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孩子想和小朋友玩又不敢,被妈妈教育怎么这么没用时,一时很委屈就哭了。孩子社交上的碰壁是他此时所遇到的挫折吗?当然是的。

但是大人会忽略这个事实,觉得小朋友间的社交是非常简单的,不就是凑在一起玩玩嘛,所以就忽视了怎么帮孩子去克服。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去正视孩子这个挫折,就会和孩子一起把焦点放在如何克服这个层面,而不是关注孩子的哭哭啼啼,孩子也不会只是哭哭啼啼。



孩子玻璃心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孩子很在意他人的评价,非常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结果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反思的事,平时对孩子评价是否客观,是否有偏离事情本身,因为他人的评价是认识自己的窗口,孩子会从我们的评价中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样子。

那么想让孩子不那么在意他人的评价,内心变得强大的方法就是:

评价事情本身,不对孩子人格进行评价

少说“你怎么这么笨”,多关注“这个事情你是哪里不会?”;

少说“你怎么怎么没用”,多关注“你想要我提供哪些帮助?”

关注孩子过程,不过度关注结果

少说“你是赢了还是输了”,多关注“你为这次比赛做了很多的努力”;

少说“你成功了或失败了”,多关注“你在这件事上取得了哪些进步”等等。

这样评价是让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他才不会因为他人的三言两语就耿耿于怀,才能自信强大的走下去。

关于尝试

孩子胆小不敢尝试,总是说我不会我不敢怎么办?

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我分析了1-15岁孩子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方法。

1.5-3岁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如果大人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孩子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从而缺乏信心,行动上畏手畏脚。

我们需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试试”,因为在保证满足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再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才会有良好的正面反馈。

3-6岁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如果大人总是指责孩子哪里做的不好,会使孩子缺乏自主性,当他们做事没成功时会因失败而心生畏惧退缩。

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再试试”,让孩子卸下因担心失败而不被看好的心理负担,有机会用行动再次证明自己能够成功,感觉“我能行”。

6-12岁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如果孩子没有形成勤奋感,他们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和失败感。

我们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你只是暂时还不会”,学习需要时间,当前的失败只是学习中的正常过程而已,不放弃,继续努力,依然有成功的可能。



关于放弃

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害怕失败怎么办?

朋友和我分享她的事情。

她的儿子自从上学后,不知道从哪学来的,整天把“我太难了”挂在嘴上,让他做功课会说“我太难了”,自己拼飞机模型也说“我太难了”,一开始以为只是他的口头禅,但后来发现孩子真的是对有些难度的事情感到抗拒,一碰难题就说我不想做了,拼到一半的模型说扔就扔。以前孩子说我不会,还可以教他,但现在孩子直接奔着放弃的念头去了,不知道怎么给孩子帮忙。

为什么孩子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想放弃呢?朋友想起之前孩子遇到难题,他们会教给他方法,孩子可能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发现行不通,就断定自己搞不定,所以放弃了。

也就是说,孩子不会去考虑更多的方法,行事的思维是固定的,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容易害怕失败,会担心自己被嘲笑或否定,拒绝接受挑战。只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才会迎难而上。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我经常跟舟舟说最多的一句话是——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也已经成了舟舟在遇到困难时主动会说的。

我跟她说,遇到困难,要么"想办法",要么"请帮忙"。首先想办法,自己确实没有办法解决,就请帮忙,寻求他人、外物的资源,方法总比困难多嘛!

我给朋友支了这个招后,她回家就有意无意的把“方法总比困难多”挂在嘴上,在每件小事上实践。

拆快递找不到折叠刀,她和孩子说方法总比困难多,然后拿出了钥匙,用尖尖的一端划开;

手环被套紧在孩子手上取不出,她和孩子说方法总比困难多,然后用食用油润滑取出来了;

孩子画叶子,没有绿色颜料了,她和孩子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把黄色和蓝色混合变成了绿色;

虽然朋友用的都是一些大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方法,但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并且伴随着那句口头禅,就能给孩子心里形成积极的暗示:看嘛,遇到困难不用怕,方法是有的。

果然孩子后来遇到同样的困难的时候,她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会想逃了,小嘴巴也开始念叨着我也来想想办法吧。



另外我建议平时我们自己遇到困难,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愁眉苦脸的样子,像我在舟舟面前就总是用很乐观、幽默的态度来面对,即使最后做不成,也会用调侃的语气来承认失败。这样也给孩子留下一个积极的印象,失败不可怕,是正常的,不会被嘲笑。

之前听到一句话,我们总是在教孩子如何成功,却没有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而孩子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大部分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如果孩子知道怎么去面对,他就不会缺乏去尝试、去挑战的勇气。

“思维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我想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之前,需要先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就不那么容易轻言放弃了。

分享4个场景下如何引导“成长型思维”:




 
在 线 报 名
天宝乐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