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孩子这件事,90%的家长都做错了(附正确奖励方法)

作者:天宝乐发布时间:2022-06-09浏览量:

  最近闺蜜和我吐槽说,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跟长辈“谈条件”了,让她很头疼。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太忙,她托孩子奶奶帮忙送宝宝去幼儿园。

  没想到,这下出了问题。

  宝宝有天早上起来耍赖不愿去幼儿园,奶奶看时间不早了,就“诱惑”孩子说:“只要你去幼儿园,就给你一根棒棒糖。”吃到糖以后,宝宝开开心心地去了幼儿园。但后来,孩子不肯去幼儿园的次数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会跟奶奶要糖吃,不给就哭闹吵个不停,还“威胁”奶奶:“你不给棒棒糖,我就不去。”弄得老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相信很多家长在奖励孩子后,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刚开始时,奖励机制总是立竿见影,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和我们谈条件,要更多的奖励,不满足,就不去完成。

  慢慢地你会发现,越是奖励,孩子越难管。孩子的成长需要奖励,但如何奖励却是一门“学问”。方法对了,奖励会变成激励;方法错了,奖励就会变成阻力。

错误的奖励,会变为成长的阻力

  孩子越奖励越难管的现象的背后,其实暗藏了教育中最常见的两个陷阱。

  第一个,是边际递减效应。简单来讲就是,人在饿的时候,第一个包子永远是最可口的,但随着吃包子数目的增加,你体会到的幸福感会递减。直到肚子撑了,一口都不想再吃。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你真棒”原本是一句很好的鼓励,可是如果滥用这句话,就会适得其反。

  有的家长把“你真棒”当成口头蝉,如果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用这句话回应他。在无差别的鼓励中,孩子会渐渐丧失自我判断力。不仅你的表扬,不会再让孩子感到开心;当孩子没有得到预期中的赞美时,他们还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没有做好,而因此感到挫败和伤心。

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当夸奖变成一种例行反馈,就会变成阻碍孩子成长的“慢性毒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言行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第二个陷阱,是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过一项实验。他把参与实验的人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套趣味试题。

  第一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兴趣答题。第二阶段,第一组人得到奖励机制,答对一道题,奖励一美元;而第二组依然没有任何奖励。第三阶段,他告诉大家,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可以选择休息,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结果,在休息时间里,第一组成员大多数停下了答题,而第二组成员却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

真正激励孩子行动的,是内在动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反而降低孩子的兴趣。

套用到孩子的教育中,透过“德西效应”,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德西效应”。

  杭州的吴爸爸,就是其中的典型。前段时间,他因为一张绑着手臂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图,走红全网。吴爸爸说,自己为了提高儿子学习的积极性,什么方法都试过,并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独家定制的奖惩表:

  早上起床学习半个小时,一次奖励1元;助人为乐一次1元;画画一次1元;考试95分以上奖励5元……可到头来,孩子什么长进都没有。

  吴爸无奈的说,自己反复讲过的题,孩子还是一遍遍地错。心里实在忍不住火,但又不能打孩子,就只好绑住自己的手了。

  现实中,像吴爸爸这样用零花钱来奖惩孩子的家长很多。

  而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有效。但久而久之,当孩子的行为动机,依赖于外在奖励的刺激,就会丧失自主性,很难再发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

  正如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奖赏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

我们奖励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好,而非让孩子变成奖品的奴隶。

正确的奖励,会强化孩子的内驱力

  作家威廉·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焰。”而内驱力,正是属于孩子的那把火焰。

  何为内驱力,就是内在的动机和需求,是人们想要完成某件事时的愿望和动力。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拥有内驱力,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奖惩制度”却在无形中摧毁了孩子的内驱力。

  樊登老师曾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中提到,孩子的内驱力有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但反观日常,却有很多家长在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对孩子威逼利诱:

  只要你乖乖听话,我就给你买那套玩具;你弹完钢琴,我让你玩半小时电脑;你期末考试没有考到95分,以后零花钱和玩具都减半;你不想学钢琴,那这周就别看动画片了……这些话,无一不在瓦解内驱力的三根支柱。

习惯了威逼利诱,孩子就会丧失价值感,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类似的奖励,会让孩子感到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类似的惩罚,会消耗孩子对我们的安全感;

  但万事都不是绝对的,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奖赏系统,需要得到奖励,才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因此正向的反馈,能够不断强化孩子的内驱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奖励和鼓励。

  b站数码区的博主“@何同学”,二十出头就拥有了近千万粉丝,他的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孩子出生起,何同学的父亲就一直用摄像机记录儿子的成长。受此影响,何同学在很小的年纪就喜欢上了数码产品。面对儿子的爱好,何爸何妈并不觉得这是“追求物质”、“不学无术”。只要是孩子想要的产品,他们都尽量满足。

  小学时,当别的家长都觉得给孩子配手机会影响学习,他们就已经给孩子买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

  初中阶段,他们开始鼓励何同学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

  进入高中,别的孩子整天刷题拼名校的时候,何同学已经试着在拍视频了,早期的设备都是父母提供的。

  高考后,他萌生了当数码产品博主的想法。

  为了让拍摄效果更加炫酷,他想用300张黑色的卡纸贴满自己的卧室。何爸爸得知儿子的计划后,每天下班回来帮他贴墙纸,父子二人花了一星期完成了这件事。

  做数码类视频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正是父母过去不断的正向反馈,让他有了一股坚持到底的热爱,使他在无数个难熬的时刻撑了下来。

  物质上的激励并非完全不可取,关键在于我们奖励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奖励,能让孩子拥有归属感,感受到父母的爱、接纳和尊重;

  拥有掌控感,感到生活可以由自己决定;

  拥有胜任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坚定“我能做到”。

奖励孩子的5个原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我们奖励孩子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那么什么样的奖励能够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呢?

第一,奖励要抓住孩子的内在动机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最近喜欢看书,这时一定不要用买玩具、给零花钱来肯定他的行为。

  正确的方式是,多带孩子去逛逛书店,买些好看的、他喜欢看的书回来。

  再比如,孩子刚开始对做家务感兴趣,这时候千万不要用零花钱去诱惑他。

  今天孩子学会了扫地,那下一次就奖励他试试用拖把拖地的感觉。

  明天孩子学会了洗碗,下一次就奖励他和家长一起做好吃的食物分享给班里的同学。

  基于内在动机的奖励,往往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动力和兴趣。

第二,父母要明确什么该奖,什么不该奖

  奖励应该与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不能只针对结果。

  当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下,才完成作业,这时就不应该奖励。

  但是,有天你发现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学会了举一反三,就可以夸夸他。

  给孩子讲题,发现他上次写错的题型,这次做对了,这时千万要记得肯定他。

  有时候,孩子虽然努力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想成绩,这时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付出,再问他问题是出在了哪里,给孩子一些实际的建议。

  要看见孩子努力的行动和过程,发现孩子细小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看重结果。

第三,丰富奖励的形式,并且精神奖励永远高于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看似省心省力,但用的次数多了,会导致孩子只对奖品感兴趣,对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并产生攀比心。

  而精神的奖励,不仅更能激励孩子,且有时在孩子眼里这种奖励更高级:

  比如奖励孩子决定一日三餐吃什么,让他体验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自由。

  奖励孩子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让他享受友谊的快乐。

  奖励孩子一次全家出游的户外活动,让他体验亲近自然的乐趣。

  人是高级动物,除了物质的需求,更有社交、审美、道德等精神上的追求,孩子当然也是如此。

第四, 表扬奖励要具体且真实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内心,毫无目的或不符合实情的夸奖,会让孩子感到敷衍或产生自我怀疑。

  每次孩子在行动或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最好不要只有一句简单的“懂事了”“你真棒”来回应。

  比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主动整理了自己的房间,可以这样说:“这样分类摆放玩具和书籍,看着很简洁舒服啦,继续保持哦。”或者发现孩子今天的语文作业写的很工整,可以这样鼓励:“今天写作业字迹很工整,争取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当夸赞具体到孩子的行为、态度或努力的过程,孩子才会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获得了肯定,并保持下去。

第五,要做到言出必行,且奖励及时

  自己做不到的奖励,家长不要轻易许诺。

  而一旦约定了奖励,我们就要做到言而有信,不能打任何折扣,也不要拖延。

  比如孩子喜欢游泳,我们和孩子约定考试成绩不错,暑假就办一张游泳卡,每周带他去游泳。

  这时候,家长就要安排好兑现孩子诺言的时间。

  在孩子完成目标后,尽快带他去游泳馆,不要等孩子来催促。

  并且要按照承诺的那样每周都去,如果遇到紧急的工作或其他事,要和孩子解释清楚,并约定好一个时间去补上,之后一定要完成。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兑现奖励的诺言,那么下一个学期,家长该怎么去激励孩子,孩子还能相信我们吗?

  父母的失信,是孩子失望的开始,也是对主动性和信任感最大的消耗。

只有按时兑现奖励,才能让激励和反馈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孩子不断进步,养成习惯。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好的奖励是家长的陪伴、以及认真的倾听与回应。

  细想一下,我们有时使用“威逼利诱”的方式督促孩子,其实是一种“偷懒”行为。

  外在的奖励,是我们在激励孩子时,最简单、也最容易想到的方式。

但养育孩子没有一招鲜,真正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

  孩子内驱力的养成,需要我们花大量的精力去了解他们,挖掘他们内心的需求;

  用无条件的爱,去支持和理解他们做自己的选择;

  抱着绝对的信心,去放手相信他们能为自己而行动;

  拥有十分的耐心,去不断回应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愿意陪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建议,引导他们纠正错误,面对困难和挫折;

  时间与精力,是教育最大的成本。

  而我们的爱、尊重和关注,会给孩子的内心最大的满足,给他们最大的动力。

在 线 报 名
天宝乐体验课